蝉 作者虞世南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作品原文】
蝉
垂緌饮清露⑴,
流响出疏桐⑵。
居高声自远⑶,
非是藉秋风⑷。
【注释译文】
⑴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礼记·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西汉刘向《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
⑵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长鸣不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疏,扶疏。
⑶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⑷藉(jiè):凭借,依靠。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白话译文】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