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讲宋诗(七)(钱钟书是如何分析宋词的)
苏舜钦
作者简介:苏舜钦(一零零八——一零四八年)字子美,开封人,有《苏学士文集》。他跟梅尧臣齐名,创作的目标也大致相同。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也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陆游诗的一个主题——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那种英雄抱负——在宋诗里恐怕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这是值得提起的一点,虽然这里没有选他那些诗。
《城南感怀呈永叔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
远林气蔼蔼,长道风依依。
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
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
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
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
前去2固无望,即日已苦饥。
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3。
此物近亦尽,卷耳4共所资:
昔云能驱风5,充腹理不疑;
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
天岂意如此?泱荡莫可知6!
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7;
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
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
愁愤徒满胸,嵘峵不能齐8。
注释:
1.欧阳修字永叔。
2.将来或前途。
3.荸荠。“此”原作“芘”,疑是误字。
4.一种菊科植物,嫩叶可以吃。《诗经》的《国风·周南》里就有一首讲起采卷耳的诗。
5.头眩或四肢麻木。
6.等于说“莫测高深”。“泱”原作“决”,疑是误字。
7.“厌”通“餍”,“搀”就是“刺”。那些大官吃饱了好饭,安坐着发些不切实际的空谈、钻到九霄云外去的高论。白居易《秦中吟》里《江南旱》一首只写那些“大夫”“将军”之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没写到这种饱食终日、清谈误国的现象。
8.心里的愁愤不平,仿佛高山峻岭。“嵘”通“峵”。隋僧真观《愁赋》:“譬山岳之穹窿,类沧溟之滉瀁”,把山和水来比愁;后世咏愁思的常把水来比忧愁的绵延深阔,山的比喻较少。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初晴游沧浪亭1》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
1.苏舜钦因事革职为民,住在苏州,造了这个亭子。
《暑中闲咏》
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
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宋诗选注》,作者钱钟书。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