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为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刘玉松/摄
鹿的角朝前生长,夏至时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萌发,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蝉感应到阴气渐生,开始振翅鸣叫。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知到气候的变化,通过腹部的发声器发出鸣叫,这是盛夏来临的标志性声音之一。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草本植物,因在夏季过半时生长旺盛而得名。夏至后,半夏开始在沼泽、水田等潮湿阴凉的地方出苗生长,体现了阴性植物对 “阴气渐长” 的适应。
曹发来/摄
《夏至斋居三首 其一》
清·弘历
逼闰节候迟,北至月将徂。
致斋居法宫,薰风度琐疏。
雨时祛炎歊,昼长屏宴娱。
静验消长机,切体治乱涂。
终始慎瘚与,斯言良警予。
渔舟/摄
《竹枝词二首 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尝黍,端午食粽”是古时食俗。古人要用黍和鸡祭祀祖先,仿照西周人用牛角或羊角祭祖庆丰收时的传统形式,将黍用竹叶或苇叶包成形如牛角的角黍,先祭祖然后蒸熟品尝。黍曾是北方先民们的主食,并可酿成美酒,《诗经》中就有不少 “年丰多黍”的诗句,大家一起尝食角黍被认为是一种欢庆年丰的标志。
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年丰的最好方式。
有些地方还有女子头上戴枣花的习俗。每当夏至时节,枣花盛开,小星星似的米黄色枣花幽幽飘香。妇女们便一起去采集枣花,然后戴在头上。
[海报设计]
韩冰
[视频制作]
王亚璐
[编辑]
李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