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崔郊:侯门夺爱夜!四句诗抢回婢女,宰相为何当堂送嫁妆?

qitougu15小时前知识百科2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在人才济济、佳作如林的唐朝诗坛,有个叫崔郊的诗人,名字就像隐匿在浩渺星空中的微光,少有人知。

但他仅存的一首诗,却如一颗璀璨流星,划破千年时光,至今仍在人们口中熠熠生辉。

这究竟是怎样一首神奇的诗,能让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一招成名天下知”?

诗里又藏着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历经岁月淘洗,依旧句句扣人心弦?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走进崔郊和他那首流传千古的《赠去婢》背后的传奇。


01

提到唐朝诗人崔郊,大多数人脑海里可能一片空白。

确实,和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迈,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沉郁比起来,崔郊实在太不起眼了。

他没有流传千古的大量诗作,也没有平步青云的辉煌仕途,在许多唐代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从历史的书页中吹走。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诗坛“小透明”般的文人,仅凭一首《赠去婢》,在高手如云的唐代诗坛,硬生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尤其是那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欷歔感叹。


崔郊出身可不简单,他来自“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在唐朝,“五姓七望”那可是顶级豪门,家族里人才辈出,在朝堂上、文坛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命运似乎和崔郊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到他这一代,家族早已没了往日荣光,就像一座曾经金碧辉煌的大厦,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崔郊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难题。

没办法,他只能背着简单的行囊,去投靠姑母,满心期待能通过考取功名,重振家族昔日雄风。


姑母家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维持日常生计还是没问题的。

就这样,崔郊在姑母家安顿了下来,一头扎进书海,日夜苦读,盼着有朝一日能鲤鱼跃龙门。

也就是在这段日子里,一个叫连翘(姑母婢女,正史上未留下真实姓名,此处为化名)的婢女,像一束光照进了崔郊略显灰暗的生活。


02

连翘,那可真是个万里挑一的妙人儿。模样生得娇俏动人,身姿婀娜,一颦一笑都仿佛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更绝的是,她还精通琴艺,对音律有着极高的天赋。

每当她端坐琴前,玉指轻拨琴弦,悠扬的琴声便如潺潺流水般倾泻而出,时而如黄莺出谷,清脆婉转;时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灵动活泼,听得人如痴如醉,常常引得旁人驻足聆听。


同在一个屋檐下,崔郊和连翘抬头不见低头见。

崔郊在书房苦读时,窗外常常飘来连翘洗衣服时哼唱的轻柔小调,那歌声就像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他的心间,驱散了读书的疲惫;

连翘在走廊抚琴时,一抬眼,总能对上崔郊饱含倾慕的目光,那目光炽热而温柔,让她脸颊绯红,心如小鹿乱撞。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终于有一天,崔郊按捺不住心中的爱意,在院子里拦住了端茶的连翘。他紧张得手心冒汗,鼓足全身勇气,向连翘表白了心意。

那一刻,连翘的脸瞬间红得像熟透的苹果,她羞涩地低下头,犹豫片刻,从发髻上取下一支质朴的木簪,轻轻递到崔郊手中,声音轻柔却坚定:“公子若真心待我,不辜负今日情意,就以这支发簪为信物。”


从那之后,崔郊的书桌上常常会出现连翘亲手做的精致糕点,每一块糕点里都藏着她对崔郊满满的爱意与关怀;

而崔郊也会在闲暇时,为连翘吟诵自己新写的诗词,那些优美的词句,诉说着他对未来的憧憬,对二人爱情的坚定。

他们私下约定,等崔郊金榜题名,就风风光光地来迎娶连翘,携手共度一生。

为了这个美好的约定,连翘每天都会诚心为崔郊祈福,希望他能早日高中进士;崔郊更是日夜苦读,满心想着要给连翘一个安稳幸福的未来。

三年转瞬即逝,崔郊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路。

离别那天,连翘早早起来,把自己攒了好几个月的钱,偷偷塞进崔郊的包袱里,又一路将他送到渡口。

站在船头,崔郊望着岸边依依不舍的连翘,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他频频回头,直到家乡的轮廓渐渐消失在视线中,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去,竟是命运的巨大转折。

在长安的日子里,崔郊一心扑在科举上,每日与书为伴,刻苦攻读。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连续几次考试,他都名落孙山。

日子一天天过去,盘缠也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崔郊只能满心失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乡。


本以为回到姑母家能得到些许慰藉,可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如晴天霹雳般的消息——姑母做生意失败,欠了一屁股债,实在无力再雇佣丫鬟,只能把连翘卖给了本州刺史于頔

这于頔可不是一般人,那可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朝廷里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跺一跺脚,整个州郡都得抖三抖。


听到这个消息,崔郊只觉天旋地转,他怎么也想不到,短短几年时间,自己的生活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爱的连翘也被无情地卷入这命运的漩涡。

他心急如焚,不顾一切地冲到刺史府门前,想要见连翘一面,可还没等他靠近,就被如狼似虎的卫兵粗暴地拦在了门外。

看着那高耸威严的府门,崔郊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了豪门与寒门之间那犹如天堑般的巨大差距,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03

此后的几个月,崔郊像丢了魂儿似的,每天都在刺史府外徘徊,从日出到日落,风雨无阻。

他满心期待着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看到连翘的身影,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上一眼也好。

可刺史府里车水马龙,进进出出的都是达官贵人,他连连翘的一根发丝都没瞧见。



思念如潮水般汹涌,却又无处宣泄,崔郊只能借酒消愁

一天,他喝得酩酊大醉,心中的悲愤与思念如决堤的洪水,再也抑制不住。

他摇摇晃晃地走到桌前,提起笔,蘸满墨,在纸上奋笔疾书,将满腔的深情与痛苦,化作了短短四句诗:“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中的“绿珠”,指的是西晋首富石崇的宠妾。绿珠生得倾国倾城,石崇对她宠爱有加,常带着她在金谷园大宴宾客。

后来,赵王司马伦的亲信孙秀觊觎绿珠美貌,向石崇索要,遭到拒绝后,便怀恨在心,怂恿司马伦治石崇的罪。

石崇在大祸临头之际,竟指责绿珠是红颜祸水,绿珠伤心欲绝,最终选择跳楼以死明志。

崔郊引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在说绿珠的悲惨遭遇,实则是在借古喻今,暗暗叹息连翘被卖入侯门的不幸命运,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权贵仗势强取豪夺行为的不满。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食节渐渐临近。在唐朝,寒食节有个习俗,贵族家的婢女们会在这一天出府踏青插柳。崔郊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算准日子,天还没亮,就早早地来到刺史府门前,找了个隐蔽的角落躲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府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终于,府门缓缓打开,一群婢女有说有笑地走了出来。

崔郊一眼就认出了走在中间的连翘,她还是那么美,可眼神中却多了几分忧郁与憔悴。

崔郊的心猛地揪了起来,他再也顾不上许多,箭一般地冲上前去,将早已写好的诗,塞到了连翘手中。


连翘看到崔郊的那一刻,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她刚想开口说些什么,身旁的同伴却轻轻拽了她一下。

同伴惊讶地说道:“快看,那不是崔公子吗?”崔郊听到这话,慌乱地转身,只听见身后传来连翘压抑的啜泣声,那哭声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在他的心间。


让崔郊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天后,竟有差役找上门来,说是刺史于頔(dí)邀请他去刺史府赴宴。

崔郊心里“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忐忑不安,不知道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宴会,是福还是祸?但一想到有可能见到连翘,他还是咬咬牙,硬着头皮去了。


走进刺史府,只见客厅里名流雅士云集,于頔端坐在主位上,神情威严。

崔郊刚一落座,于頔就拿起桌上的一张纸,上面写的正是崔郊的那首《赠去婢》

于頔目光犀利地看着崔郊,问道:“这诗可是先生所作?” 崔郊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双腿微微颤抖,只得老老实实地将自己与连翘的前前后后,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听完崔郊的讲述,于頔的表情却出人意料。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起来,说道:“先生如此深情,为何不早早告知于我?倒显得我不通情理了。”

说罢,他当即命人把连翘唤了出来。看着眼前这对有情人,于頔感慨道:“你们二人情深义重,我又怎能棒打鸳鸯。”

不仅当场将连翘还给了崔郊,还大方地拿出一些钱财,作为他们的嫁妆。


原来,于頔也是个性情中人,他读懂了诗中的深情,被崔郊和连翘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这才决定成人之美。

这场宴会后,于頔的宽广胸襟在朝野上下传为佳话,后来,他果然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宰相之位


04

崔郊与连翘最终在残破的祖宅里相依度日。

那笔来自于頔的嫁妆,终究没能让他们重返士族荣光,却足够在乱世中换得薄田几亩、草庐三间。

崔郊不再追逐科举,案头堆积的诗稿却在战火中散佚殆尽——正如他未曾实现的抱负,也如连翘指间逐渐磨损的木簪。

后世只知他留下一首《赠去婢》,却再难寻见那些记载着平凡幸福的词句,唯有诗中“侯门”二字,仍在千年后刺痛着关于阶层的记忆。


这场因诗而起的命运转折,恰似唐代社会的一面棱镜。

史学家黄永年在《唐代史事考释》中曾言:“士人阶层的流动,不过是门阀巨树间漏下的光斑。”

崔郊的四句诗,看似击穿了侯门高墙,实则是权贵施舍的慈悲——于頔的慷慨背后,仍是“良贱制度”岿然不动的阴影。

当连翘的琴声最终消散在乡野炊烟里,那个在刺史府门前颤抖着递出诗笺的瞬间,早已成为封建等级网络中,一只试图撞击蛛网的萤火虫。

它的光芒或许照亮过某个黄昏,却终究照不穿“士庶天隔”的铁幕。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侯门一入深如海”能跨越千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侯门”,而人类总在为冲破壁垒的真情而感动。

崔郊的故事不是英雄史诗,而是一枚卡在历史齿轮中的泪滴,既折射着权力的冷硬,也闪耀着人性的温热。



参照史料文献:

范摅《云溪友议》

《全唐诗》

相关文章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什么的生动写照?

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来看这样一道题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对于哪一种雨的生动写照?A.对流雨;B.冷锋雨;C.台风雨;D.地形雨。这两句诗出自于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成白话文...

贵州旅游天气报 2018年8月11日 阳光 雨水 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季的天气真是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的,让人捉摸不透又生惊喜。今天省的西部和南部个别乡镇仍有暴雨需注意防范,其余地区多雷阵雨。贵阳甲秀楼,今天白天多云有分散阵雨,今天夜间多云,28到20...

清明节,四首古诗,美了人间,醉了心扉

【1】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唐:韩偓《寒食夜》寒食之夜,春风带着料峭的寒意,悄然拂过。梅树枝头,点点白雪般的花朵与初绽的杏花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静...

归去来兮辞。

一路顺风回京。...

每日一诗《诗经·召南·殷其雷》,侧和息怎么读才押韵

殷(yǐn)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huáng)?振振(zhēn)君子,归哉(zī)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cī)。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