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令|兰,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 (唐·李贺)
开愁歌
唐·李贺
花下作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①马如狗②, 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 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 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 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释】
①飞鹑(chún):喻裳破烂。
②马如狗:极言马体形之小。
③旗亭:即酒肆。
④贳(shì):赊欠。
⑤豗(huī):撞击之意。填豗,据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中解释,为俗物堵塞心胸之意。
【赏析】
《开愁歌》诗题意为开解愁闷,但是贯穿全诗的却是诗人犹如江水般滔滔不绝的愁苦与郁闷。
前六句为诗篇前段。
开篇两句以景映衬李贺愁闷的心情。萧瑟的秋风吹败了百草千木,花木葱郁的树影将秋日的傍晚衬托得更加寒气袭人。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景物巧妙结合,其悲凉的心境投映在秋日的凄楚景象中,渲染得气氛越加凄切。
三、四句是诗人直白的自述。他直抒胸臆,内心的痛苦溢于言表。李贺自幼聪颖,二十一岁参加河南府试一举获隽,本该年底赴长安应进士举,不料妒其才华之人放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的流言,礼部官员草率昏庸,致使李贺入京却未得应试,抱憾而归。“我当二十不得意”正是诗人对这段经历的描述,而“一心愁谢如枯兰”则是他当时的心情。
李贺由眼前的秋花联想到枯萎的兰花,以“枯兰”比喻自己遭受沉重打击后悲伤绝望的内心,寓意深厚。兰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以兰喻心,表明李贺自喻为胸怀高洁的君子;用枯兰喻内心受挫,鲜活、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当时的痛楚。
“衣如飞鹑马如狗, 临歧击剑生铜吼”则将诗人的愤懑之情推向了顶点。“衣如飞鹑马如狗”从衣着和坐骑着笔,以夸张和自嘲的口吻描写了诗人窘迫的境遇。“临歧击剑生铜吼”把怨愤的情绪化作真实的动作。“临歧”指站在叉路口,暗含诗人如今站在人生的岔道口上,前途迷茫,抉择艰难,不知何去何从。在岔口处诗人愤怒的情绪亟需宣泄,因此“击剑”泄愤;“喉”字把诗人的情绪加注在剑上,击剑发出的声音便是诗人愤恨至极所发出的怒吼。
诗篇的后段应题,描述诗人借酒消愁的场景。
七、八句紧承前两句,延续了前半段情绪。李贺悲愤之情难以抑制,唯有以酒浇愁方能解脱。潦倒的他在买酒的小摊前下马。但他身无分文,只好脱下身上的秋衣和店家佘换一壶宜阳烧酒。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出诗人境况的窘迫,而寒秋解衣换酒之举,也显示出他渴望抒解内心积郁的急迫心情。
诗人借醉意呼唤上天求其散去愁云,谁知天并无反应;虽是白昼万里,但却似迷雾缭绕,看不到半点希望。“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本想一醉解千愁,谁知借酒浇愁愁更愁。
最后两句,从描写自身转入描写酒店主人,店家劝慰他要注意养生,不要被俗物淤塞了胸襟。至此,诗题“开愁”二字便有了落脚之处。
诗中所蕴含的情绪在前半部分由缓至急,而在末两句处又显缓和之势,全诗情结起伏有致,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