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活板》有两处注释更改值得商榷与完善
《活板》是20世纪80年代就入选中学课本的,包括人教版、苏教版等。
那时,《活板》往往与《核舟记》《口技》等组成“古代科技”主题,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可是在2016年教材改革调整中,《活板》被“部编本”移出。因强调“减负提质”,同时弱化纯科技说明类文本,强化思想性、人文性更强的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一直到2022年年底,课本突然把七年级下册的《河中石兽》换掉,换成了《活板》,2023年上半年,七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开始了《活板》的学习。
2024年下半年开始,七年级学生开始使用修订本。这是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
2025年上半年开始使用的七年级下册课本中,依然保留了《活板》,只是对其中的注释进行了修改。其中有重要的两处改写还是值得商榷与完善的。
一是增加了“坚”的注释。“火烧令坚”原来是没有注释的,修订本增加了对“坚”的注释:“〔坚〕坚硬。”
我觉得这个注释纯属多此一举。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看,把刻上字的泥土放到火上烧烤,其结果是“坚硬”的,这一点完全可以推知出来。“坚”的本义就是硬,这一基本义依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新华字典》释义的第一项就是“硬”,由“坚”学生也能联想到“坚硬”这一常用词。
其实,这个“坚”字在小学古诗文中就出现过两次,一是出现在五年级下册中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吾盾之坚”的句子,意思是“我的盾坚硬”;二是六年级下册《竹石》一诗中,即“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遭受各种磨难与打击,仍然是坚强不屈。这里的“坚劲”意思是“坚强”,“坚”与“劲”各自也是坚强的意思。这两处的“坚”,都可以根据内容而推知意义,因为古今同义,而且现代汉语中依然常用。因此,这两个“坚”小学课本都没有注释。
七年级课本本来也是不注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加了这么一注。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占用了学生独立推知的机会,而且造成注释体系的不统一,导致前面不注后面注的尴尬。
二是把“已自”原注释改为“已经”。《活板》自从20世纪80年代入选课本时起,就一直都是把“已自”解释为“已经另外”,课本注释中明确把“自”释为“副词,另外、另自”,因此,“一板已自布字”一直都是译为“那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
可在2024年新版本中,莫名其妙地删掉了“〔自〕另自,另外”的注释,而新增了“〔已自〕自己”的注释。
追溯源头,把“自”释为“另自”的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他在《词诠》卷六中把“自”释为“副词,今言‘另自’‘别自’”。这是一部专门诠释虚词的专著,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28年。各类辞书都采用这个说法,比如《常见文言虚词例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常用文言虚词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实用古汉语虚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简明学生小字典》(语文出版社1993年版)、《文言常用虚词通解》(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学生文言文实用全书》(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等,都是释为“副词,另自,另外”,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选取了《活板》中的“已自”做例子。
人教版《语文》原来版本也指采用这个说法,不知道为什么在新版本(2024年七年级开始使用)中舍弃原注释,而另释为“已自:已经”,至于“自”何解就不注释了。
在唐宋以来的诗文中,“已自”使用频繁,被看作一个形式固定的词,整体上释为“已经”。
《近代汉语虚词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已自”的解释:表示过去时的时间副词,意为“已经”。自:为“已”的后缀。举的例子是宋代小说《错斩崔宁》:“昨日刘官人归时,已自昏黑,吃得半酣。”还有《水浒传》:“害民州官,已自杀戮。”
《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已自〕已经。刘禹锡:逢时已自致高位,得疾还因倚少年。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也都是把“已自”释为“已经”,同时把“自”释为“词缀,无义”,所举的例子是唐代诗歌和明清小说。比如:唐王昌龄的“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唐刘禹锡的“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唐杜甫的“高栋曾轩已自凉,秋风此日洒衣裳”;清代《儒林外史》中的“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河州去了”。
从所查到的资料看,凡是把“已自”释为“已经”的,没有一个是选取《活板》的例子。
必须承认,从上述例子来看,“已自”释为“已经”是没问题的,而释为“已经另自”反倒多余。
《活板》中的“已自”释为“已经另自”是可以的,因为语境是有两块铁板,说的是“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后一个“一板”显然是指另外一个板,从语境看确实是“另外一板已经”,因此,把“已自”释为“已经另自”是说得通的。不过,如果直接把“已自”释为“已经”也是说得通的。
因此,这里完全可以采取“两说并存”的做法。在课本中,一词两释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最典型的是《桃花源记》中的“落花”,除了注为“落花”,接着又说“一说,初开的花”。文言文释义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学生选择各自认可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