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课文《活板》有两处注释更改值得商榷与完善

qitougu13小时前知识百科2


《活板》是20世纪80年代就入选中学课本的,包括人教版、苏教版等。

那时,《活板》往往与《核舟记》《口技》等组成“古代科技”主题,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可是在2016年教材改革调整中,《活板》被“部编本”移出。因强调“减负提质”,同时弱化纯科技说明类文本,强化思想性、人文性更强的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一直到2022年年底,课本突然把七年级下册的《河中石兽》换掉,换成了《活板》,2023年上半年,七年级学生第二学期开始了《活板》的学习。

2024年下半年开始,七年级学生开始使用修订本。这是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的。

2025年上半年开始使用的七年级下册课本中,依然保留了《活板》,只是对其中的注释进行了修改。其中有重要的两处改写还是值得商榷与完善的。

一是增加了“坚”的注释。“火烧令坚”原来是没有注释的,修订本增加了对“坚”的注释:“〔坚〕坚硬。”

我觉得这个注释纯属多此一举。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看,把刻上字的泥土放到火上烧烤,其结果是“坚硬”的,这一点完全可以推知出来。“坚”的本义就是硬,这一基本义依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新华字典》释义的第一项就是“硬”,由“坚”学生也能联想到“坚硬”这一常用词。

其实,这个“坚”字在小学古诗文中就出现过两次,一是出现在五年级下册中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吾盾之坚”的句子,意思是“我的盾坚硬”;二是六年级下册《竹石》一诗中,即“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遭受各种磨难与打击,仍然是坚强不屈。这里的“坚劲”意思是“坚强”,“坚”与“劲”各自也是坚强的意思。这两处的“坚”,都可以根据内容而推知意义,因为古今同义,而且现代汉语中依然常用。因此,这两个“坚”小学课本都没有注释。

七年级课本本来也是不注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加了这么一注。实在是没有必要,不仅占用了学生独立推知的机会,而且造成注释体系的不统一,导致前面不注后面注的尴尬。

二是把“已自”原注释改为“已经”。《活板》自从20世纪80年代入选课本时起,就一直都是把“已自”解释为“已经另外”,课本注释中明确把“自”释为“副词,另外、另自”,因此,“一板已自布字”一直都是译为“那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


可在2024年新版本中,莫名其妙地删掉了“〔自〕另自,另外”的注释,而新增了“〔已自〕自己”的注释。

追溯源头,把“自”释为“另自”的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他在《词诠》卷六中把“自”释为“副词,今言‘另自’‘别自’”。这是一部专门诠释虚词的专著,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28年。各类辞书都采用这个说法,比如《常见文言虚词例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常用文言虚词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实用古汉语虚词》(,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简明学生小字典》(语文出版社1993年版)、《文言常用虚词通解》(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学生文言文实用全书》(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等,都是释为“副词,另自,另外”,而且无一例外都是选取了《活板》中的“已自”做例子。

人教版《语文》原来版本也指采用这个说法,不知道为什么在新版本(2024年七年级开始使用)中舍弃原注释,而另释为“已自:已经”,至于“自”何解就不注释了。

在唐宋以来的诗文中,“已自”使用频繁,被看作一个形式固定的词,整体上释为“已经”。

《近代汉语虚词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对“已自”的解释:表示过去时的时间副词,意为“已经”。自:为“已”的后缀。举的例子是宋代小说《错斩崔宁》:“昨日刘官人归时,已自昏黑,吃得半酣。”还有《水浒传》:“害民州官,已自杀戮。”

《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已自〕已经。刘禹锡:逢时已自致高位,得疾还因倚少年。

《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词典》也都是把“已自”释为“已经”,同时把“自”释为“词缀,无义”,所举的例子是唐代诗歌和明清小说。比如:唐王昌龄的“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唐刘禹锡的“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唐杜甫的“高栋曾轩已自凉,秋风此日洒衣裳”;清代《儒林外史》中的“危老爷已自问了罪,发在河州去了”。

从所查到的资料看,凡是把“已自”释为“已经”的,没有一个是选取《活板》的例子。

必须承认,从上述例子来看,“已自”释为“已经”是没问题的,而释为“已经另自”反倒多余。

《活板》中的“已自”释为“已经另自”是可以的,因为语境是有两块铁板,说的是“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后一个“一板”显然是指另外一个板,从语境看确实是“另外一板已经”,因此,把“已自”释为“已经另自”是说得通的。不过,如果直接把“已自”释为“已经”也是说得通的。

因此,这里完全可以采取“两说并存”的做法。在课本中,一词两释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最典型的是《桃花源记》中的“落花”,除了注为“落花”,接着又说“一说,初开的花”。文言文释义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完全可以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学生选择各自认可的选项。

相关文章

融入瀚海的水滴

一数年前,尘土飞扬的野训场上,旅长亲自考起了刚刚送学归队的下士吴涛。50道题,对答如流,旅长频频点头。“最后一步,设备接电。报告首长,回答完毕!”吴涛把军姿拔得笔直,几乎是从胸腔里把这句话吼了出来……...

品读唐诗之杜牧《秋夕》

原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体会:杜牧的《秋夕》是一首描绘深宫秋夜的诗,通过景物和宫女的动作与心理,表现了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银烛秋光冷画屏”,描绘...

阿皮读古诗千字文:秋夕(唐 杜牧)

猜谜语:干高杈多叶如爪,一到深秋穿红袄,球状果实刺儿多,驱风祛湿有疗效(打一植物) 谜底在本文中。 秋夕唐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知道几首?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你知道几首?】民生视角“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清明,除了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节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古人笔下的清明节~ 声...

除了“雨纷纷”,请记住这19首绝美的清明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时节,人们追思怀远,感怀先人。古往今来,描写清明的佳句很多:“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关于清明...

七绝四首·归去来兮辞

七绝四首·归去来兮辞一并州千里向云州,山水如飞绿野收。季节相看皆各异,春来早晚各千秋。二并州回返向云州,景物如飞拂闷愁。晋地花开闻燕语,坪乡风吼雪悠悠。三云州千里向并州,景物飞移愁更愁。洒泪离乡谁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