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爱莲说》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句式辨析
这些天一直在整理初一文言散文。
最近,我感觉自己的文言水平确实比以前高了不止一个层次了,具体表现就是:能敏锐地发现此前理解上的不足。
当初整理初中课内文言文时,孩子还在读初中,现在孩子高中都快毕业了。
这次重读,是因为初一下的一篇课文换了,撤下《河中石兽》,换成《活板》。
总想着把这篇文章补入到资料中,一直也没有时间来弄,这次下了决心,决定连带注释也改成一字一行的格式。
昨天读《爱莲说》,遇到了一个难句。说是难句,其实也并不是很难,只是被课本给误导了。
指出课本的问题比较容易,凭直觉就可以,但要拿出证据来,就得费一番功夫。
原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问题有三:
1、这个是什么句式?
2、“清”是“清芬”吗?
3、“焉”是语气词吗?
下面我们就来抽丝剥茧解构这一小段。
一、句式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即使有,通篇也只会有两个:顿号和句话。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翻一翻中华书局繁体竖版的《古文观止》。
我的结论是,这一小段,实际上是一个句子,改标点之后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因为,在这一句中,“予”是主语,“独”是状语,“爱”是谓语,其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整体是宾语。
在最后的宾语部分,本来“莲”是主语,后面是动词性谓语。为了把后面这一长串整体成为一个名词性词组,则在主谓间加了一个“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但是,倘若“焉”字作“者”字用,则“之”字后面的就都是“者”字结构,也因此,此时的“之”就是表限制关系的助词。
因此,在标为逗号的情况下,这个句子就需要补充省略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中通外直,(莲之)不蔓不枝,(莲之)香远益清,(莲之)亭亭净植,(莲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当然,这只是为了理解,并非说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这么翻译。
二、“清”是“清芬”吗?
课本注“香远益清”为“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查“清芬”,意思是“清香”。
查“清香”,名词,“清淡的香味”,因此,“芬”是指“香味”。
例句:
“独坐挹(yì ,舀取)清芬”。
“总北釀清芬”。
“五月的夜风,飘着道边槐花的清芬。”
如果“清芬”解作“高洁的德行”,则有例句:
“诵先人之清芬”。
“至今存清芬”。
“万古揖(jí,聚集)清芬”。
我们什么时候见过名词前加副词的句子?如此看来,课本译作“更加清芬”就不可接受。
也许有一些自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者会认为,“更加清芬”为什么就一定不行?“经常吃”是可以的,但“经常饭”就肯定不行。
三、“焉”是语气词吗?
课本只注“焉”是语气词,但到底是什么语气,没说。除了少数情况语气词不译之外,大多数时候,语气词也是要翻译的。但课本就只是注“语气词”三个字,至于是什么语气,该译作什么,那就让孩子们去猜吧。
查字典可知,“焉”作语气词用,大约有四种情况:
1、句中表停顿。此处在句末,排除。
2、句末表疑问。此处不是,排除。
3、句末表感叹。此处不像,排除。
4、句末表肯定。此处不像,排除。
查尹君《文言虚词通释》,“焉”可作助词,同“者”,此处应作“……的(品质)”。
总结一下: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试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的品质),(喜爱莲花)在清水中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的品质),(喜爱莲花)中间贯通外形挺直(的品质),(喜爱莲花)既不长枝蔓也不长枝杈(的品质),(喜爱莲花)香气远闻更加清新(的品质),(喜爱莲花)高贵洁净地挺立(的品质),(喜爱莲花)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不庄重地把玩的品质。
上述译文,只是想更直白地表述句式本来该有的样子。
有时候我想不通。按理说,注释课本的编辑应该是最顶级严谨的专家,水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看课本注释和教师参考书,你又会有另外一种感觉,似乎他们并不足够严谨,很多地方好像是专家请的临时工弄出来的。
最最重要的是,课本只满足于教孩子学一篇得一篇,而不是学一篇得百篇。从来不对一些通用性的语法现象,做一些规律性的解释。只要求孩子们知其然即可,不必知其所以然。
但搞笑的是,偏偏考试的时候,却要求孩子们必须举一反三。倘若孩子们说没学过,他们就会举出例子来,某篇课文上就有啊等等,可是,明明孩子们学到的知识没法迁移啊。
难道他们是怕孩子们真的把语文学好了,学通了?
难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真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