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才读懂《送东阳马生序》背后的深意,其实努力也有高下之分
初中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经典的文章名字叫《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勇向前,努力拼搏。
但真的如课文里所讲“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没有成功是自己的过错,而跟其他无关吗?或许看完宋濂的一生,及东阳马生的结局,你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宋濂1310年出生在浙江浦江的一户普通家庭里,说普通其实也并不普通,因为其祖父曾是宋朝时期的大官,元朝建立后家境没落,流落至此,因此就算在那个缺吃少穿战乱连年的元朝,宋濂家里依旧很注重教育。
然而,正如宋濂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他从小勤奋好学非常刻苦,也很受信誉,所以很多人都把书借给他。宋濂从小因此而博览群书。
但宋濂真的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其实那是他一种谦虚的说法,历史上真实的宋濂聪明过人,属于神童的级别。
在他六岁刚刚入学的年纪,就能够一天学完那本全篇有2000多字的文章《蒙求》,并全文背诵。四书五经在他这里也是不在话下,据传成名之后的宋濂被朱元璋出题考问时,也曾七步成诗。
就是这样一位勤奋又天资聪慧的人,在参加乡试时却没有范进的运气屡次不中。科举两次之后,宋濂放弃了入朝为官的念头,而是一边做起了教书匠,一边专心的研究起了文学。
逐渐的宋濂在文人圈中创出了自己的名气,公元1349年,宋濂被元朝朝廷注意,朝廷希望能够起用宋濂,而此时距离元朝灭亡也只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宋濂看到了元朝的积弱,于是辞不奉召,直接躲进了山里当起了道士。
11年后,49岁的宋濂见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物李善长,通过李善长的举荐,宋濂来到了朱元璋的麾下,帮助朱元璋教导他的儿子朱标。
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朱标成为太子,宋濂因此一步登天,成为了大明朝常务副皇帝的老师,被朱元璋奉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宋濂自身的天赋他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可是如果努力跟努力一样的话,那么或许成百上千个宋濂就会被复制出来。
然而宋濂只有一个,他刚好是个神童,他刚好科举没考上,他刚好被李善长举荐,他刚好遇到的是朱元璋,他刚好教了朱标。太多太多不可操控的因素在里面。
所以努力重要,可是努力并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所谓运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是需要的。但对于成年人来讲或许这样的文章更多的会被看做是在PUA,努力让自己当一匹合格的牛马。
因此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毕竟不是谁都有宋濂的运气,毕竟宋濂是以成功的姿态来诉说自己的一生。然而宋濂的一生真的是那么完美吗?
1378年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在去拜见朱元璋期间,写下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文章的后半段看似写给马生,其实是极尽赞美之词歌颂朝廷,一代大儒身在朝堂,也避免不了沾染朝堂的习气。
事情到这里本该画一个句号,可是接下来的事情,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
1380年因宋濂孙子牵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大怒要处死宋濂,幸得马皇后和朱标求情,朱元璋才将处死改为了流放。1381年宋濂在流放的途中,生病去世,客死他乡。
而东阳的马生,没有宋濂的起运,最终回到了家乡做起了小吏,经过考证最大的官职只是做到了学校的副校长,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