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这首梅花诗,仅28字,却温暖了世人900年!
梅花,是冬日的精灵,春天的信使。
她是诗人笔下气质清雅,纤尘不染的仙子,如: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她是词人笔下一身傲骨,不改初心的勇者,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唐人甚爱牡丹,而宋代的诗人们却偏爱梅花。
不论是以梅为妻的林和靖,还是愿化作千万棵梅树的陆放翁,皆是她的铁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亦为之倾倒。
虽然王安石未曾直白地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却一次次以梅入诗,为梅填词,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五言诗《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只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冬日数点寒梅图,展现出梅花低调不张扬,清香飘万里的独特美感。
相较于此诗,他的七言诗《梅花》虽然名气稍逊一些,却更加温暖治愈,其中运用的技巧,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全诗如下: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这首距今已有900多年的诗,虽然仅只有二十八个字,且句句皆是引用前人诗句,却组合巧妙,富有新意,如行云流水般,温暖心灵。
此诗首句引用的是唐代诗人蒋维翰《春女怨》中的句子,写的是春闺之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颔联截取的是唐代诗人严恽《落花》中的诗文,道的是伤春惜春之情: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颈联选取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折杨柳》中的文字,抒发的是惜别之意: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尾联摘录的是宋代诗人瞻光茂妻的《寄远》中的语句,寄托的是对丈夫的思念:
锦江江上探春回,销尽寒冰落尽梅。
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虽然上面的四首诗,情感基调皆为忧伤,文字让人感伤,然而经由王安石的精心排列,营造出的意境与情感,却截然不同。
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白玉堂,是神仙之居所,诗人笔下的梅花生长在如此清雅的环境中,足见她气质不凡,与众不同。
随后,诗人像是在问欣赏者,又像是在问自己:
这一树梅花,伫立在这苍茫的天地间,仿佛无人在意她的开落,是如此的孤独,又是如此的孤傲。
既然无人欣赏,那么她到底是为谁绽放,为谁飘落呢?
一阵忽如其来的春风,仿佛让诗人找到了答案:
她只是朋友不多,并非没有朋友。这和煦的春风,便是她最知心,最值得信任的朋友;
每年春天到来时,便会与她相见,从不失约;
每当春风吹过南枝的时候,便是他们一年一度重逢的季节。
正如她期待着春风的到来,温暖的春风也珍惜着她的盛开。
对于这位老朋友,她的心里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毕竟,繁华世界里,能够找到相识,相知,又相惜的朋友,是多么幸运而又幸福的一件事。
诗中的感激之情,一如王安石晚年所作的《谢微之见过》:
此身已是一枯株,所记交朋八九无。
唯有微之来访旧,天寒几夕拥山炉。
过去的他也曾春风得意,朋友无数,奈何一场变法,让司马光,吕公著等挚友纷纷与他渐行渐远,甚至反目。
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的王安石,渐渐地接受了生命中的种种无常,开始专注于生活中的种种小美好,只是想到曾经与朋友们一同饮酒醉月的时光,还是会感到有些孤独。
所幸,还有微之记得他这位老朋友,与他一起在山中围炉取暖,诉说往日情怀。
此中情谊,似春日里绽放的梅花,令人心情愉悦;亦似春日里吹来的暖风,让人倍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