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如何黑金庸:介子推不是晋文公烧死的,《天龙八部》写错了
题记:金庸黑过不少人,比如说四川余沧海、台湾慕容复、海宁云中鹤。令人不齿的是,他居然黑糟糠之妻朱玫,致使朱玟凄凉而死。今天,就黑一把金庸。
文|周绍纲
一
虽说今年的寒食节是在四月初四(蛮历2016年5月10日),但古代的寒食节一般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明天就是清明,小老虎就提前把寒食过了,顺便黑一下金庸。
在三联版的《天龙八部》第四十回,有一句写包不同——
包不同道:“公子爷做晋文公,咱四兄弟便是狐毛、狐偃、介子推……”忽然想到介子推后来为晋文公放火烧死,此事大大不祥,便即一笑住口。
在此,金庸借用介子推的典故,暗示包不同不得善终。
在第四十八回中,包不同果不然被慕容复杀死,金庸写道——
他(慕容复)这一掌使足阴柔内劲,打在包不同灵台、至阳两处大穴之上,正是致命的掌力。包不同万没料到这个自己从小护持长大的公子爷竟会忽施毒手,哇的一口鲜血喷出,倒地而死。
这两段赢得了不少文青的称赞,真是笔力高深啊,连包不同这种小人物的死,都伏脉千里。
但问题在于,介子推不是晋文公杀死的。
二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人。
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在“僖公二十四年”篇中说,晋国的公子重耳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即位后,“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后来,介之推带着母亲一起隐居,“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左传》通篇就没说过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烧死的,而是说介之推隐居到死。
三
后世流传,介子推被晋文公烧死。
这个段子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应该是战国时期。
《庄子·盗跖》中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逃出都城隐居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
司马迁表示不屑,《史记·晋世家》中就没采用《庄子》中的这段。
四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段子?
应该是把介子推和鲍焦的事混在一起了。
鲍焦是周朝的隐士,因不满时政,遁入山林,抱树而死!
小老虎猜测,事情可能是这样的,甲听到了鲍焦的故事,说给乙听,乙又传给丙……在这个接力过程中,故事主人公由鲍焦传成了介子推,甚至死法也变了,由“抱树而死”传成“被火烧死”。
那时,制作书简的成本非常高,保存和传播知识主要靠记忆和口授。鲍焦和介子推都跑到山里去隐居了,传着传着就搞混了。
到了后来,鲍焦和介子推就成好基友了,经常成对出现,比如《说苑》在“孔子困于陈蔡间”章就说:“鲍焦抱木而立枯,介子推登山而焚死”。
介子推被烧死的段子大概是这么来的。
段子一经产生,经传播者加工,逐渐深入人心。
四
西汉刘向就是一个传谣者。
他在编著《新序》中翔实地记载了这个段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这货编得绘声绘色,好像他亲眼看到一样,难怪康有为这个造谣狂魔也忍不住黑他。
东汉蔡邕也传过这个谣言。
蔡邕在《琴操》中花了比刘向更长的篇幅来描绘这个段子。大意是说,晋文公流亡归国,犒赏患难的兄弟们,唯独没有赏介之推,介之推非常愤怒,就作了一首《龙蛇歌》喷晋文公,随后跑到山里去,晋文公听到这首歌后,就去找介之推,不惜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被烧死了,晋文公痛哭流涕,下令五月五日不得生火造饭。
只能说,文青真能掰。
五
既然介之推没死,寒食节的起源也就和他无关。
那么,寒食节是怎么起来的?
近代学者李玄伯、当代学者裘锡圭考证过寒食节的起源。
简单点说吧,古人取火非常困难,家中一般会保留火种(小老虎写过一期历史漫画,叫《古人是如何取火的》,想看的朋友去新浪历史查)。
古人认为烧得太久的火引发疾病,于是有了改火。
改火就是寒食的起因。
东汉时期,有些地方改火,寒食时间长达一个月,严重影响劳动人民的健康。周举在并州做刺史的时候,就试图缩短过寒食的时间。
后来,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都禁过。
到隋唐时代,寒食还是很流行,不过时间缩短了,意涵也有了新的变化。算是风俗演变的一个典型范例。
六
结论——
介子推没有被烧死。
寒食节起源与介子推无关。
金庸的历史素养真的很一般。
(原创小文,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