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唐诗鉴赏漫谈(第一期)虞世南《蝉》:初唐咏物第一名

qitougu4周前 (07-02)知识百科6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喙吸食着清澈的露水,

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所以声音才能传得远,

并非是借助于秋风的力量。


一、头顶光环的三朝老臣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慈溪)人。

他的字“伯施”还有一段故事。

虞世南的父亲虞荔,梁武帝时官至镇西王咨议参军兼中书舍人,有“清白”之誉。陈文帝天嘉二年(561),时年59岁的虞荔在任上去世。当时的虞世南只有4岁,幼年丧父,“哀毁殆不胜丧”。

天嘉五年(564),虞世南7岁时,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奉诏还朝,虞寄膝下无子,就把虞世南过继到自己门下,因为有过继这一层关系,所以在虞世南20岁弱冠之时,取字伯施。意思是,这孩子是大伯家“施舍”的。



虞世南是一位长寿的诗人,活了80岁,历经南北朝、隋、初唐,于贞观十二年去世,如此高寿之人,在当时可谓少之又少。比起诗文,他更为人称道的两个头衔是书法家、政治家。

《宣和书谱》记载:“智永善书,得王羲之法,世南往师焉。于是专心不懈,妙得其体,晚年正书遂与王羲之相先后。”

智永何许人也?此人俗姓王,名法极,是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虞世南跟着智永和尚学习书法,实际上就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弟子。同时,他还受王献之书法的影响,糅合自己的特点,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圆融遒丽,外柔内刚。

《书断》中将虞世南和欧阳询的书法作了一番比较:“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由此可见,虞世南书法的声望在唐朝初期是极高的。


在政治上,虞世南也是一把好手。他一生跨越了三个朝代,绝大多数生涯是在乱世中度过的,难能可贵的是懂得与时俱进,把握好变与不变的人生之度。

虞世南的为官是从陈朝开始。隋炀帝知道人才的重要,从陈朝的众多俘虏中招揽了虞世南。

可虞世南深知自己耿直的个性为隋炀帝所厌,干脆就安安静静在秘书省整理古籍,没有为了迎合圣上而改变自己,30年不改其志,也真是耐得住寂寞。

一入唐朝,虞世南处在政治开明时代,遇见的是擅于纳谏的唐太宗,不用担心会有小鞋穿。于是,他的率真之性也表露无遗,成了一个积极的进谏者。

贞观年间,虞世南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但性情刚烈,被李世民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虞世南去世后被绘像凌烟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早已过了知天命的晚年,虞世南华丽地展示了毕生的才华,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二、何为“垂緌”?何为“疏桐”?

緌,本指古人戴冠时的帽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这个没有争议。但是绝大多数资料都把蝉的触须比喻成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这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蝉的触须根本不明显,算不上緌,也不可能垂。其次,触须和下文的“饮”搭配并不妥当。

通过观察真实的蝉可知,蝉喙的样子是细长的,和垂緌的形态最接近,位置也是颔下。而且由蝉喙的“垂”到“饮”,逻辑上是完全合理的。


其实对于“緌”,古人的注解已经很清楚了。《礼记o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郑玄注“蝉,蜩也。緌为蜩喙,长在腹下”,孔颖达疏“緌谓蝉喙,长在口下,似冠之緌也”。所以在这里希望大家不要再被某些权威的工具书所误导。

再说说“疏桐”,其实难点在于对“疏”的解读。很多资料给出的解释是:高大。完全没有依据,因为“疏”压根没有高大的意思。要说高大,也是“桐”这种树本身的高大,不必再形容。还有的资料说疏是粗的意思,这倒有据可查。《诗经o召旻》中有“彼疏斯粺”,这里的“疏”形容粗糙的米。不过这也和本诗毫不相干。

疏,最正确的解释就是它的本意——稀疏。首先,疏对应了本诗的三个关键字——流、出、秋。

稀疏而开阔,甚至有些凋零的树林,才可以让声音有“流”的空间,有“出”的质感,有“秋”的气氛。

可以把这首诗想象为一幅画,它绝不是夏日茂密树林中的阵阵蝉声,而是初秋萧瑟朗阔间的隽永回响。

而且梧桐也是落叶最早树木,因此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如“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



再说说“桐”,此蝉不居柳、杨而居桐,也是虞世南的匠心独到。

梧桐在自古就有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庄子云:“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所以也有“栽桐引凤”之说。



三、咏物诗之典范

这首诗是唐代最早的一首咏蝉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合称“咏蝉三绝”。

首句以借代修辞,“垂緌”表面上以蝉喙代蝉,其实暗示的是贵重的身份,与“清”形成强烈对比。这里的清指的是清澈,并非清晨,隐含着虞世南寡欲的思想。

“露”又呼应了后文的“秋”,每个字在逻辑上和含义上都设计的十分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流”暗示不间断,“响”暗示名声之大。“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与后文“秋风”相呼应。

一个“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以声音之貌状蝉之清逸,笔意老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居高”明指蝉所处之地,暗指品行之高,一语双关。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用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四、虞姓与蝉的巧合

最后说点题外话,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虞姓的祖先为上古有虞氏,部落的始祖叫虞幕。

虞幕是颛顼之子,黄帝的曾孙,自幼喜欢歌唱,擅长制作乐器,常引百鸟和鸣,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就封此人于"虞"地。此人以封地为姓,号称有虞氏。



而舜为虞幕的后裔,当时是以孝悌闻名于世的圣贤。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接受尧帝的禅让,成为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史称虞舜帝。

舜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禹,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国。

虞国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虞世南可能就是舜的后代。

说了这么多和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 有虞氏的始祖虞幕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穷蝉,是不是很神奇。《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穷蝉。"《史记·五帝本纪》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第二, 有虞氏的旗帜有个专属名词——緌,是不是很眼熟呢。

以上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兴趣,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

每日诗词|杜牧《秋夕》

秋夕【唐o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银烛:银色且精美的蜡烛。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天阶:...

“一日一诗”:《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词鉴赏:晚唐诗人杜牧的绝句可与李白,王维,王昌龄齐名,比如编入教材的《山行》等,而这首《秋夕》更是写尽了秋季的物候特征,构思巧妙,词...

《竹枝词》唐·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有声朗读

竹枝词·其一 【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注释】 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原...

精选清明节经典古诗词38首,值得大家收藏

精选清明节经典古诗词38首,值得大家收藏。1.《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

遒媚秀逸丨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

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丨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