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蝉》虞世南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在古人看来,蝉是以清晨的露水为食。虞世南所述,托物言志,借用高远超凡的蝉来抒发自己高远志向和脱俗的品格。前两句具体描述蝉的特点,后两句道出一个人生哲理: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在形式就能声名远扬。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中常见手法。宋代朱熹对比兴手法进行了具体描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借喻,来咏人或物,用以承载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现存诗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