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虞世南,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蝉》咏物诗。
緌(rui,二声)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似下垂的冠缨,所以称之为垂緌。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处,只饮清洁的雨露,故说蝉饮清露。
蝉鸣叫的声音时高时低而且持续时间长,如流水的声音,故为流响。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高贵而灵异的树,鸣声不同凡响。
诗中描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喻指却是诗人自己的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垂緌”这里指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暗指达官显贵的身份。“饮清露”的清又把贵和清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流响出疏桐”声音抑扬顿挫,长鸣不已,透过清高挺拔的高贵的梧桐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的声鸣远播,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帮助,而是因为居高。这里的居高是指品格高洁的人。
如果这首诗是虞世南以蝉暗指自己,那他还满会自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