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鸡犬不宁 出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主要人物 柳宗元
主要人物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祖上世代为官。
柳宗元幼年时在长安度过,四岁的时候就已熟读多篇古代辞赋。九岁时遇到“建中之乱”,为躲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这时年幼的柳宗元已亲历藩镇割据的战火,后随父亲在各地游历,见识众多优秀人物。唐德宗时期(公元793年),柳宗元考中进士,历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他此时积极参与政治和文学活动。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永州司马。唐宪宗公元815年,柳宗元又出为柳州(在今广西)刺史。在柳州主政期间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恢复当地经济发展,获得当地百姓的赞赏。公元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仅47岁。
成语故事简介:
在现在的广西与湖南交界永州的这个地方,野外有一种毒蛇,可以制药。太医按皇帝的旨意,命人捕捉,规定捕蛇人家可以免征赋税。有一户姓蒋的人家,干这一行已经三代了,父亲和祖父都是被毒蛇咬死的。他已接手干了十二年,因为没有其他的办法,赋税太重,他不得不冒险继续干这行。 他在描绘官吏收税的情景时说:“悍吏下乡,东窜西跑,大呼小叫,吓得百姓不敢出声,鸡犬不宁啊!”
因此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
成语“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严重,不得安宁
成语出自[唐]柳宗元的文学作品《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