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用法详解(16)
十六.【则】
(一)连词。(也说是副词,起关联词语的作用)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项羽说:“真是个壮士!赏他一杯酒。”于是就给了他一大杯酒)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会变得笔直,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慢慢地仔细观察,就发现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蒲松龄《促织》)(走近看,原来虫子停在鸡冠上)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说》)(如果从前我不做这份差役,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如果不给他,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令人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阿谀奉承)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o学而》)(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小的方面就能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能得到城池)
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4.表示转折。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手刚举起,那只蟋蟀却又轻快地跳开了)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他的家虽然很近,那个人的心意却显得很远)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啊)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罢了)
③非愚则诬也。(《庄子·秋水》)(某些人还要坚持辩论而不愿放弃,这不是愚蠢就是有意制造混乱)
6.条件关系。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只要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
②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则天下之事皆可明也。(彭端淑《为学》)(只要天天学习,长久坚持不松懈,那么天下的事理就都能明白)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啊)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战国策·齐策四》)(这就是我的罪过啊)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里了)
②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已经离开了)
(三)名词。(非虚词用法)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法二百余则,大抵多治疾方论。(沈括《梦溪笔谈·技艺》)(这部书里的法规条文有二百多条,大致多数是治疗疾病的方剂和论述)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②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离骚》)(希望依照彭咸遗留下来的准则行事)
(四)动词。效法。(非虚词用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史记·周本纪》)(周人遵循后稷、公刘的事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法则)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你们平日闲居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六)与“则”有关的固定结构
【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关汉卿《窦娥冤》)(给窦娥烧一陌纸钱吧,只当是看在你死去的孩儿的情分上)
【则……则……】
表示两种情况并列,可译为“就……就……”“有的……有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穷困时就独自修养自身,显达时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非……则……】
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然则】
由“然”(如此)和“则”(那么)构成,表承接上文,引出结论,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然而……”。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居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若……则……】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如果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不会有稳定的思想)
【既……则……】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既然……就……”。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然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