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课本不敢放的原文。第2个看得我脸红


课本里那些“洁版”课文背后藏着多少秘密?

最近一篇爆文揭露《口技》《童趣》等经典课文被删的敏感内容,连带作者们被教科书模糊的人生真相也被翻了出来,看得人直呼“课本滤镜碎了一地”。

这些删改取舍看似小事,实则暴露了教材编写里长期存在的矛盾——既要传递经典,又得考虑学生接受度,结果往往两头不讨好。

仔细看被删内容确实有讲究。

《口技》里“妇人摇夫语猥亵事”这种限制级描写,放现在都过不了审,删得情有可原。

但像《墨子·公输》结尾那句“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明明是点题金句却硬被砍掉,实在可惜。

这种专挑思想深度下刀的做法,让学生错失理解古人智慧的绝佳切口。

还有《卖油翁》最后引用庄子的“解牛斫轮”典故,课本可能担心学生理解不了,可没了这句,文章就彻底沦为“熟能生巧”的鸡汤文。

更扎心的是被课本掩盖的作者命运。

宋濂写《送东阳马生序》时满脸励志,谁知道第二年他就被卷进胡惟庸案,儿子孙子被杀,自己流放途中凄凉离世。

朱自清写《背影》那会儿正和父亲冷战,要不是老爹那封“病得快死了”的服软信,哪来火车站买橘子的催泪画面?

课本展示的永远是阳光面,把背后的辛酸苦辣全给抹干净了。

最绝的是连风景都能“造假”。

范仲淹对着朋友寄来的《洞庭晚秋图》闭眼输出《岳阳楼记》,苏轼在假赤壁遗址写出真《赤壁赋》。

课本从不标注这些创作背景,搞得几代人真以为他们亲临现场。

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凭想象都能写出千古名篇,这功力确实服气。

课本删改就像给文物贴马赛克,出发点是保护,结果却让历史变得支离破碎。

与其一刀切地删减,不如分级标注让不同年龄段各取所需。

毕竟真正的经典从来不怕见光,遮遮掩掩反而辜负了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力量。

相关文章

每日诗词|杜牧《秋夕》

秋夕【唐o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银烛:银色且精美的蜡烛。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天阶:...

杜牧的《秋夕》,一字之差便境界全非

本 文 约 2000 字阅 读 需 要 5 min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生长在一个文化家庭里,七八岁就延师读私塾,放学回家,长辈们教着读古诗,各种题材,各种...

共话江宁梅雨时, 道是无晴却有“情”

江宁的秀色山水、美丽乡村、宏伟建筑...一旦沾染了这湿漉漉的梅雨就好像发生了化学变化变成了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共话江宁梅雨时江宁这个季节的雨或有迅雷之威或有纠缠之意有时气势磅礴,倾盆下一阵子与青蛙、知了...

钢笔行楷练习,抄写唐诗三百首第15:渡汉江

五言绝句渡汉江宋之问〔唐代〕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142《杂诗》

《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何记忆?诗名:杂诗。作者:王维。安史之乱之后,王维隐居孟津。这是一首怀念家乡的小诗。诗词:一、二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