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译文: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呢?我手持酒杯,满怀疑问地遥遥询问苍天。不知那高高在上的天上宫殿,今夜又该是哪一年哪一月。我渴望乘风归去,重返那梦幻的天庭,却又担忧置身美玉砌就的楼宇之间,难耐那九天之上彻骨的清寒。此时,我在月光下轻盈起舞,与自己的清影相互玩赏,相比之下,天上又怎比得上这烟火人间?月儿缓缓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悬于雕花的窗棂之上,温柔的月光洒落在辗转难眠的我身上。明月啊,你对世人想必并无怨恨,可为何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刻才如此圆满?人生在世,难免经历悲欢离合的起伏,就如同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般憾事,自古以来便难以十全十美。只愿世间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康健,即便远隔千里,也依旧能够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寄托彼此的思念。
作者情感:此词以月起兴,紧扣中秋明月展开奇思遐想与深沉思索,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探寻之中,它既反映出作者内心复杂且矛盾的思想情感,又展现出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望月怀人,叹离合难全,愿千里同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