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寒食节?小孩子一看(听)就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妈妈,你在念什么呀?”
“我在念韩翃《寒食即事》,这是你们六年级下学期要学的古诗,你要背的。”
“那我现在就要背。”
“好啊,那我们还是和上次一样,学习关于大暑的诗时先理解它一下。”
小蜜罐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听着。
“寒食节和清明节很近,就在清明前2天。比如2号是寒食节,4号是清明节。”
“它是古代的忌日,在寒食节煮粳米,吃杏仁粥大麦粥杏仁乳酪麦芽糖,吃冷的食物,禁火,禁的是槐树和檀树条烧的火(结束冬季)。清明节时用榆树柳树条烧着的火作为新火(已到春季)。”
“古人常常把寒食和清明连接在一起,放一个长假。我们前段时间看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处于这样的阶段。北宋时期,清明前后总共放7天假,和我们现在国庆假期一样长,除了扫墓祭祖,古人可以在大街小巷游玩、踢球、放风筝、荡秋千、踏青等。”
“只不过我们现在清明只有1天假,要和周六周日搭配一起才能放3天。妈妈只觉得时间太短了!”
“那我们放3天不是刚好也有寒食节吗?”
“那可不同哦。古代是到了寒食节就放假,寒食节才是盛大的祭祀活动,而清明节它是由24节气逐渐变为祭祖的节日。它们本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转变为不同的节日。这是古代人常常把这两个节日连在一起的原因。”
“而我们现在是清明当天放假,然后看周六周日是否能凑在一起,双休在前,那可以说遇到了寒食节,双休在后就没有。”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寒食节了呢?”
“因为宋元的时候,清明节规格更高,人们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寒食节,所以寒食节就被清明节逐步替代了。之后的人们都只过清明节了,所以现代人大多不知道寒食节。”
“当然,寒食节还有一个妙用,你可以用在写作中,比如寒食去了西湖,或者寒食刚过,你就和好朋友相约攀爬去了。这个可以作为时间用,你就不用写几月几号了,人们一看到寒食就知道是4月初啦,也可以说是具体的日期。如果不懂的人,还得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时候,多有意思啊!”
“那我试试,下次我就对我同学说,我寒食去了哪里,他们肯定不知道。”
“好样的!一学就会!”
“好了,跟我背诗吧,理解了它的背景就轻松多了。”
小蜜罐没一会儿,就背熟了,我奖励给她一个大拇指!
【如果文章对你和孩子有启发,希望你关注、点赞、收藏,关注我育儿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