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很美的夏日宋诗,清幽旷达,清爽宜人,读来真是一种享受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春秋两季的吟咏最为繁盛,而夏冬的作品则相对寥落。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春天,"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生机,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生,恰似生命最初的悸动。
而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肃杀景象,又暗合人生暮年的苍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最是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
另一方面春秋两季,"不寒不热"的宜人气候,为诗人提供了绝佳的创作契机。无论是"春日寻芳泗水滨"的踏青,还是"秋山野客醉醒时"的登高,和煦的春风与爽朗的秋色,都成为孕育诗情的温床。
反观夏天与冬天,酷暑与严寒将诗人困于室内。夏天里"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的苦热,冬天里"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严寒,都让人望而却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极端的季节特性,造就了夏冬二季独特的诗意。
夏日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雅幽趣,冬日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温情,都在对比中显得尤为珍贵。
接下来,分享一首特别唯美的夏日诗作,短短四句,句句都是盛夏,又句句透着清爽,读来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宋:苏舜钦《夏意》
苏舜钦,字子美,北宋时期诗人、文学家,他的爷爷是宋初状元苏易简,苏家四代进士,与苏轼父子“三苏”在文化上齐名。
苏舜钦少时才华出众,早年参与“古文运动”,与欧阳修、梅尧臣交游,时称“欧苏”或“苏梅”,还曾得到范仲淹的提拔。
这首《夏意》,可以与他另一首诗《初晴游沧浪亭》一并欣赏: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都有一种清幽中见情趣的真意,正如同他在《沧浪静吟》中所言,是“静中情味世无双”的意境。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别院:正院旁边的小院,深深:极言庭院的幽深。
深深的小院,一条清幽的小径通向一座乘凉的小轩,小轩里放着一床清凉的竹席,我觉得大概类似现代的竹制躺椅。
诗人悠然地斜躺着,抬头一望,四周盛开的石榴花透过竹帘,那火红的颜色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小轩显得格外明艳。
"别院深深"点明幽静的环境,"夏簟清"以触觉写清凉,竹席的凉意暗示此时正值盛夏时节,一个"清"字为全诗定下基调,清幽、清凉、清爽。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以 “树阴满地”写绿树的葱茏,这里环境很是优美,正午时分,绿荫洒落一片清阴,一片清凉之境,让诗人不知不觉进入甜美的梦乡。
也不知过了多久,在似醒非醒间,耳边隐约听到黄莺儿传来一声两声美妙动听的叫声。
前三句都在写诗人入睡前的情景,后一句写诗人骤然而醒的情景,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在为“梦觉”做着铺垫。
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有诗云:鸟鸣山更幽。只见其声,不见其形,以黄莺的偶然叫声衬托绿树的枝繁叶茂,也突显小轩周遭的清幽静谧。
整首诗笔调轻巧空灵,风格活泼可喜,视线从远及近,从整体到细节,融合了触觉(簟清)、视觉(花明)、听觉(莺声)多种感官体验,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清幽、明丽又梦幻缥缈的夏日意境,令人心醉。
图片青荷原创,以获授权,请勿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