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豪”刘禹锡:一首诗尽显大胸怀,这一局白居易输了
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经历了漫长贬谪生涯的刘禹锡奉诏回东都洛阳,任职于尚书省。过扬州时,偶遇刚刚卸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于是白居易设宴,为刘禹锡接风洗尘。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两人神交已久,但这次偶遇却是第一次见面。主要还是因为刘禹锡一直被贬官,无缘得见,为此酒宴之上,白居易为刘禹锡鸣不平,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之所以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使君”,是因为刘禹锡族内排行二十八,他还有一位族兄刘十九,与白居易相交甚笃,所以白居易有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当初白居易贬江州司马时,刘十九对他多有照拂,这也正是白居易为何主动示好刘禹锡的原因。而白居易称刘禹锡为“使君”,是因为刘禹锡刚卸任和州刺史。
而且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称“二十三年折太多”是有误的,自公元805年刘禹锡、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至公元826年,前后一共是22年。
尽管如此,刘禹锡也没有揭穿这一点,反而回酬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这首诗里,刘禹锡称白居易为“乐天”,“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如此称呼更显亲近,礼数上更周全,毕竟这顿饭是白居易请的。
我们再看这首诗,刘禹锡说:
巴山楚水都是荒凉之地,却也在那里度过了23年的贬谪生涯。每每怀念故友时,便会横笛诵赋,慢慢也就适应了,如今再归来,一切恍如隔世;
人有时候要向前看,翻覆的大船旁,仍旧会有无数小船经过,枯死的树木前,定会有葱郁的树林。今天听了乐者吟唱你为我写的诗篇,更加精神抖擞,这一杯饮尽,往事便随风而去。
刘禹锡天性豁达,即便遭遇贬谪,流放外地为官时,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贬谪朗州时,刘禹锡就在诗中写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贬谪夔州时,刘禹锡又写了《浪淘沙八首》,其中有一首为: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因为达观的性格,刘禹锡在诗坛才有“诗豪”之美名,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逆境中保有希望,在绝境中寻觅光明,命运又能拿你怎样呢?
此后,白居易和刘禹锡成为了至交好友,晚年更是同隐洛阳,常一起把酒言欢,吟风弄月。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岁,都是772年生人,但是白居易晚年经常在诗中感叹衰老,每每都是刘禹锡来安慰他。
比如,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中写: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见到诗后,便作《酬乐天咏老见示》,宽慰他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众所周知,白居易和元稹是特别好的朋友,两个人之间相互酬唱的诗作也最多,经常有来有往,多达300多首。
但元稹过世早,53岁就撒手人寰了,所以白居易晚年的诗友,以刘禹锡最为亲近。不同于元稹的是,刘禹锡本性豪爽,所以每每在对诗时,格局总是比白居易显得更为宽广一些。
当然,白居易有《长恨歌》和《琵琶行》,凭借这两首,足以让他站到了中唐诗坛的巅峰。况且,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皆以文章著名,对诗歌没有执念,也没有参与“新乐府运动”。
刘禹锡的《陋室铭》经典流传,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旷世佳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而在为官方面,白居易自贬江州后,始终保持中立,充当老好人,刘禹锡则不然。当初因游玄都观赋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再度被贬,如今复了官,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又写了一首: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可见,刘禹锡的确是个豪放旷达,恩怨分明之人。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