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山中送别》

qitougu4周前 (07-03)知识百科4

《唐诗三百首》第五首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的《送别》作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五首,延续了诗人一贯清淡悠远的风格,用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幅余韵悠长的送别图景,将离情别绪与对重逢的期许娓娓道来。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开篇便直入主题,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送别之事与送别后的场景。在寂静的山中,诗人与友人已经完成送别,没有过多的送别过程描写,而是直接切入送别之后。随着夜幕降临,天色渐暗,诗人缓缓关上柴门。“日暮” 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暮色四合,仿佛将诗人的身影与孤独一同笼罩;“掩柴扉” 这一动作,看似平常,实则暗含着诗人内心的落寞与不舍,友人离去,柴门关闭,也仿佛将热闹与欢愉一并隔绝在外,只剩下诗人独自面对寂静的山野。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后两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转向对未来的展望。诗人望着山中的春草,想到明年此时,春草又将一片翠绿,然而友人是否还能归来?“春草” 在古诗中常作为时光流逝与盼归的意象,它年复一年的生长,象征着岁月的更迭,也暗示着离别的漫长。“王孙归不归” 以疑问作结,看似是对友人归期的不确定,实则饱含着诗人对友人深切的牵挂与期盼。这一问,打破了前文营造的静谧氛围,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展现出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没有直接描写送别时的伤感与不舍,而是通过送别后的场景以及对未来的疑问,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重逢的渴望。王维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含蓄深沉的情感,让这首小诗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展现出唐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

相关文章

李白最经典的五十首诗词,全是名篇,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在唐最鼎盛之际,有一人迎风揽月,挥墨纵情,飘逸若仙。他是人间客,天上仙,诗歌冠绝天下。他是李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高峰,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永远的诗仙,永远的谪仙人。余光中评价李白:“酒入愁肠,七分...

“一日一诗”:《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词鉴赏:晚唐诗人杜牧的绝句可与李白,王维,王昌龄齐名,比如编入教材的《山行》等,而这首《秋夕》更是写尽了秋季的物候特征,构思巧妙,词...

这首《菩萨蛮》写尽了李煜与小周后的暧昧,更让大周后撒手人寰

要论写暧昧的诗词,谁都比不过李后主李煜。李煜的大周后身患重病,妹妹经常来宫中探望皇后姐姐。一来二去,李煜便爱上了豆蔻年华的小姨子。于是两人便经常在宫中背着大周后幽会,这种爱上小姨子的故事本来就极有看点...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引导语:若欲成一颗日,则自尘矣;若欲成一条江,则从水作;若欲为世界英属之,则从最普通、最庸人矣。孙永过好进,人心之得皆因积得。若欲狂,则先学受,能受之乃可任。若欲独立,则先学坚,乃可独立。若欲放恣之爱...

[文言详解]2025河南青桐鸣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苏轼《范增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论范增苏 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