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崔颢:黄鹤楼头的千年白云

qitougu4周前 (07-03)知识百科4

崔颢是唐代诗人。

他的名字,总与黄鹤楼相连。

那座矗立在武昌江边的楼阁,因他的诗而不朽。

少年时的崔颢,该是意气风发的。

他生于汴州,今河南开封一带。

早年便有才名,史书说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或许,那时的他,也曾追逐过浮华。

像许多年轻文人一样,渴望功名,向往长安。

他赴京赶考,一举登第。

那年,他约二十岁。

本该是仕途顺遂的开始,却并非如此。

官场的路,从来不是只凭才学。

崔颢的性格里,或许有不羁的因子。

他的诗风,也在变化。

后来,他离开长安,开始漫游。

去过很多地方,江南、塞北。

看遍山河风光,也历经人世沧桑。

他的诗,不再只有浮艳,多了沉郁与苍茫。

边塞的风沙,吹进他的笔端。

“忽如汉帝送匈奴,王昭君远嫁单于去。”

这样的句子,有了慷慨之气。

但真正让他名垂千古的,还是那首《黄鹤楼》。

那一日,他登上高楼。

长江在脚下奔流,浩浩荡荡。

眼前是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历史的烟尘,在眼前浮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他写下这样的句子时,心中该是怎样的感慨。

是对岁月流逝的怅惘,是对人世变迁的叹息。

眼前的景色,触动了他内心的幽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总是文人永恒的主题。

在这高楼上,他的乡愁,与天地山河交融。

这首诗,后来被李白看到。

传说李白登楼,本想题诗,见了此作,便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或许是传说,却足见此诗的分量。

崔颢的诗,风格多样。

有的雄浑,有的清丽,有的悲壮。

他的一生,也如他的诗,起伏不定。

曾入仕,曾漫游,曾经历战乱。

晚年的他,或许更懂得生命的真谛。

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只言片语。

但他的诗,却流传下来,成为经典。

当我们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时。

总会想起那个叫崔颢的诗人。

想起他笔下的白云,黄鹤,汉阳树,鹦鹉洲。

想起他心中的愁绪,与那片浩瀚的江水。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

它能穿越千年,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

崔颢或许不会想到,他的一首诗,能让一座楼闻名天下。

而这座楼,也让他的名字,永远被铭记。

长安的繁华,边塞的风沙,江南的烟雨。

都化作他诗中的意象,留在人间。

他的一生,或许不算显赫。

但他用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自己的印记。

如今,读他的诗,仍能感受到那份苍凉与深沉。

那是属于盛唐的气象,也是属于崔颢的情怀。

在时光的流转中,他的诗,如同黄鹤楼般,屹立不倒。

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而他,那个曾在高楼上题诗的诗人,也永远活在诗句里。

活在后人的想象与追思中。

当夕阳西下,江面上雾气弥漫时。

仿佛还能看见,那个身影,在楼头沉吟。

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崔颢的故事,就这样,与黄鹤楼,与长江,融为一体。

成为岁月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他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也是时代的缩影。

读他的诗,如同读他的一生。

有少年的意气,有中年的漂泊,有晚年的沉淀。

而那首《黄鹤楼》,则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光华。

照亮了千年的时光,也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这或许,就是诗人存在的意义。

用文字,留住瞬间的感动,化作永恒的经典。

崔颢做到了,用一首诗,让自己不朽。

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记得他的名字,记得他的诗。

记得那个在黄鹤楼上,眺望江天的诗人。

他的愁绪,他的感慨,他的文字,都已融入这片土地。

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这,就是崔颢,一个用诗书写生命的人。

他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个读他诗的人心中。

延续,回响,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

陌刀战神:被遗忘的盛唐第一悍将,胡人敬称为“神通大将”。

公元757年,香积寺之役爆发。叛军铁骑冲破唐军防线。在联军即将崩溃之时,一名魁梧大将猛地撕开战袍,精赤上身,擎起寒光四射的陌刀,如巨灵神般狂吼着撞向敌阵!他身后,一排排陌刀如钢铁森林般轰然推进。刀光过...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什么的生动写照?

各位同学,你们好。今天来看这样一道题目: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对于哪一种雨的生动写照?A.对流雨;B.冷锋雨;C.台风雨;D.地形雨。这两句诗出自于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翻译成白话文...

[精帖][红黑懂球帝]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红花白鬓如果说,德比的失礼,是一场不得不吞咽的苦果,那么在酿造这颗苦果的同时,很多人自怀安慰的说,至少我们收货了一个库兹卡。的确,就德比当场的表现来看,库兹卡的确是当仁不让的将星。尽管未能贡献进...

10首清明最美诗词: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马上就到清明节了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