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背虞世南的《蝉》,感受一下“居高声自远”的高洁。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緌:长在腹下的针喙。
流响:这里指蝉鸣之声,因长鸣不已,故叫流响。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藉:凭借。
诗意:蝉用触角吮吸清甜的露水,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传播得很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高的树枝上,而不是凭借秋风的风力。
虞世南:唐代诗人,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太宗时期,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人称“虞永兴”。虞世南为太宗朝著名文士,太宗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书法与欧阳询齐名,世称“欧虞”。
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比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其它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写作背景:此诗大约在诗人受到唐太宗赏识时而作。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等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暗喻自己品格高洁,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