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之歌——蝉
夏日的蝉,是最嘹亮、最持久、最纯粹、最热情的歌手,没有之二。
无论是赤日炎炎的中午,还是热浪滚滚的傍晚,蝉都会鼓足丹田之气,尽心尽力地歌唱,此起彼伏,此伏彼起,绵绵延延,声声不断。
热轰轰、软绵绵、 懒洋洋的夏日,因了蝉的歌唱,凭添了几分生机,让昏昏欲睡的万物,陡生了几分精神。
入伏之后,蝉还会用歌声告诉人们:“伏了,伏了,------”现在是数伏之日,你要深居简出,放下身段,放平心态,耐得住 寂寞,炎热也奈何不了你。
简直是哲学家的口味!
还别说,蝉还真是带有哲学家意味的歌唱家,有诗为证:疏影暗香诗《蝉心》云:
笑唱高调人不知,劫身十载梦犹痴。
一朝尘里脱金甲,便上云霄振羽衣。
吟彻西风由鬓老,争栖碧树竞天时。
非经寂寞个中苦,莫对清音定判词。
土中十载,暗无天日,为了碧树高歌,不顾寂寞,不辞辛苦,努力向上,一朝蜕掉金甲,便亢慨高歌,把美好送到世间。
唐代人 虞世南的《蝉》诗,也叙说了蝉的哲学行为: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为了把歌声传遍人间,只饮清露的蝉,不辞劳苦,爬上高高的梧桐树,因为它清楚,“居高声自远,”不用借东风。
汉代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因蝉鸣,而引来螳螂,因螳螂,而引来黄雀,因黄雀,而引来童子,因这一切,而引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它告诉人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的危害。
两千年的教训,至今仍历历在目,蝉的作用功莫大焉!
炎热的夏日,人在烦躁的时候,往往迁怒于蝉鸣,其实大可不必,你心情烦躁,与蝉何干,蝉也没惹你,没招你,没吃你,没喝你,真是好无道理。
试想,在那闷热的夏日,如果没有蝉的歌唱,没有蝉的告诫,没有蝉的 参与,那整个夏日,不就更寡淡无味,不就更死气 沉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