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贺知章晚年的一首诗,短短28字,写尽了世事沧桑,令人动容

qitougu9小时前知识百科2

自南梁江淹在《别赋》中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典诗词中的离别似乎就被定下了悲苦的情调。从故国乡土,到骨肉亲人,再到挚友同僚,一幕幕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挥之不去的是诗人心中缠绵凄切的离别之情。

而在故国乡土、骨肉亲人、挚友同僚之别中,又以乡土之别最令人动容。因为古往今来,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背井离乡,就始终会有要回归乡土的感情意愿。

如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在离开家乡五十多个年头后,辞官还乡,再次踏入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就写了一首名作《回乡偶书》以抒发心中多年的牵挂,及面对世事沧桑后的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年少时离开家乡,回来时已经年老,虽然乡音不曾改变,但是鬓角的毛发却已稀少斑白。年少时的贺知章出外求官,风华正茂,年老后的贺知章辞官回乡,变得老迈衰颓。可见寥寥数字,便概括出了贺知章出走一生,久客他乡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两句诗流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的变化状态,但是却也着重表明了一个不曾改变的事实,那就是乡音的从未改变。一方面,“乡音无改”代表了贺知章对乡土亲人的牵挂,另一方面,它也为下文儿童的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的孩童看到我,竟然没有一个认识我,而是笑着询问我,这位客人,你从哪里来呀?虽说这两句诗描述的片段,算得上一个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它对于贺知章来说,可谓是心头的重击。

看似平淡的一问,却让贺知章不得不面对自己年老衰颓的事实,从而引出贺知章对世事沧桑的无穷感慨。正所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离开的五十多个年头,自身和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多太多,千言万语说不尽,只剩下无穷的感慨与无奈了。

纵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以说是短短28字,语言朴素,却内涵深厚,其乡土之情,其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无奈,包括饶有趣味的儿童发问画面,尽都令人动容,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不仅贺知章会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数中华儿女都会。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手写】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背景音乐:《盛夏光年》-R7CKY。感谢观看。...

「食安分享会」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今日夏至夏至,这一天,是一年当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人们无比期待美好天长地久食安蓟州愿你辛苦忙碌的半年有回报,愿你有所改变,但仍能保初心,更愿你清凉一夏,安然无恙。在这一年中最具诗...

赵孟頫《归去来辞》高清分享,收藏起来学习

赵孟頫《归去来辞》,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

独树一帜,举无此书——赵孟頫《归去来辞并序》

赵孟頫《归去来辞并序》,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