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背了那么多年的《回乡偶书》是错的?高级教师:这才是贺知章原作

1.《回乡偶书》“原版”重见天日?

近日,一位小学高级教师在头条上爆了个猛料: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原作不是我们课本上学到的这个样子,“进入白话文时代后,为了让古诗词更加通俗易懂,慢慢地就改成了这个样子”:

有些读者对诗词了解较少,一看他是一位高级教师,说得有鼻子有眼,出于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尊敬和信任,就相信了他的说法,还有人转发了这篇微头条。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背了那么多年的唐诗,难道真的背错了?

其实,作为一名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时也写过一些旧体诗的人,我一眼就看出来他说的“《回乡偶书》原版”是如假不包换的“赝品”,而且作假手法很拙劣。

但为了稳妥起见,我还是请教了该作者(接受读者朋友的批评,下文尽可能不再提“高级教师”,均以“该作者”代替)这么说有何根据。他语重心长地在评论区教育我:要多读书少说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我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拉西扯,就是说不出他这么写有何根据,出自何书。

无可奈何,我只好听从该作者的“谆谆教诲”,去翻书查资料——尽管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不查我也能判定他所谓的“《回乡偶书》原版”纯属捏造。

2.贺知章《回乡偶书》真的存在另一版本吗?

所幸敝局正好有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唐诗小集》第一函,第三册即是由王启兴、张虹两位先生合注的《贺知章 包融 张旭 张若虚诗注》。本册第25页即《回乡偶书》二首,书页如下:

此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贺知章诗集整理本(还是和其他三位放在一块的,因为每个人存世的诗都太少了),收录了贺知章存世的20首诗,以《全唐诗》为底本,校以《唐人选唐诗》十种、《旧唐书》、《文苑英华》、《唐文粹》、《乐府诗集》、《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唐音》、《唐诗品汇》、《唐诗归》、《唐诗别裁》,并据《四明丛书·贺秘监集》补入一首,可以说是搜罗备至,校勘详赡。

根据《诗注》的校勘记可知,本诗虽存在异文,但并没有这名高级教师所提到的版本。

我又遍搜网络,仍无结果,可见该作者并不是误信网络上的“谣传”,而是匠心独运、独立创作出了这首号称是“贺知章《回乡偶书》原版”的“诗”。

至于该作者说的“进入白话文时代后,为了让古诗词更加通俗易懂,慢慢地就改成了这个样子”,并在评论区说是贺知章本人亲自改的。真让人不知所云。

试问何时为“白话文时代”?莫非是胡适1917年发起白话文运动以后么?贺知章又如何能活到那个时候改动自己的诗作?

3.《回乡偶书》是何时所作?

接着该作者又说:“据考证,写回乡偶书的时候已经89岁高龄了。”但不知所根据的是谁的考证?

我们翻开《旧唐书》本传,分明写着:“天宝三载……求还乡里……至乡无几寿终,年八十六。”《新唐书》也说:“卒,年八十六。”

著名唐诗专家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第147页说:“贺知章(659-约744)……天宝二年(743)冬,因病上表请归乡里……三载正月启程,归镜湖后不久病逝。”第149页则指出,《回乡偶书》二首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二月贺知章初抵山阴时。

以上文献资料表明:

①《回乡偶书》二首是贺知章86岁所作。

②贺知章只活了86岁(虚岁)。

那么哪位“专家”考证出来的他89岁写的《回乡偶书》呢?莫非是贺知章在九泉之下又魂游故里,写了这两首诗么?

这显然很荒谬。因此我有充分理由认为,“《回乡偶书》是贺知章89岁所作”的“考证”,也是该作者的“创见”。

随后他又说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一首是化用《回乡偶书》,就更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了。最后说“改”过以后的版本(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版本)没有了“诗的语言”,然而他所谓的“原版”压根无法读通,又有哪一句是“诗的语言”呢?

由于该作者缺乏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古音知识,造假手法拙劣,稍有常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穿了。呵呵,贺知章何辜,死去一千多年了,还要被“分配”这么一首不能被称为诗的“烂诗”?假如他泉下有灵,不知作何感想?


再说,他这么做,除了可以博得一些阅读量(也挣不了几个钱),误导一些读者,还有什么好处呢?我实在想不通。

而该作者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古道热肠地承担起替古人写诗的重任,我们是不是应向他道一声“辛苦”呢?

4.对事不对人

我发这篇文章,对事不对人,只是不希望错误的知识在网络上流传,不希望这种弄虚作假之风大行其道。为了不给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特意给他打了马赛克。大家都是写作的人,不容易,我不想给他招骂。

虽然该作者的说法很经不住推敲,但由于他认证的是某小学高级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有些读者,尤其是学生,还是相信了他的说法,并转发了这篇微头条。希望该作者今后踏踏实实写东西,多发真实可靠的优质内容,不要靠弄虚作假博人眼球,误导读者。做学问应该求真务实,做老师更应该诚实守信,为自己的学生树立榜样。作为一名写手,也应爱惜羽毛,别砸自己的招牌。

另外,读者诸君可以发现,虽然我可以一眼就看出这是“赝品”,但要从文献资料上找出证据证明它是“赝品”,却要查阅很多本书,颇费一番工夫,真可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了。

虽然这篇微头条被展现1.6万次,按打开率10%算,有1600人看了这篇文章,其实也激不起多大波澜。但是网上很多广为流传的假“唐诗”、假“宋词”不都是从一个人那里开始传起,三人成虎,最后风靡全网的么?

比如这首极为有名的“唐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此“诗”美则美矣,但把它看成唐诗就大错特错了。“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不符合唐人的用语习惯。并且根据唐代的语音,“老”和“角”并不押韵,读起来会很别扭,所以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绝对不是唐人写的。实际上这首“唐诗”半真半假,前四句见于唐代铜官窑出土的一件瓷器上,后边的部分则是当代人程东武先生创作的。网友们被它错当成唐诗了。

某乎上有个回答,贴了一首张先的“词”,实际上也是作者编造的,大约出于恶作剧。后来居然也有很多人相信,在网络上流传起来。实则这首“词”编造得十分拙劣,连题目都读不通。

对诗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或郭芹纳先生的《诗律》。还可以找一本唐诗选本读读(《唐诗三百首》就可以),培养下语感。了解一些诗词基础知识,就可以很轻易地辨别这些“赝品”,不上他的恶当了。

相关文章

“诗魔”白居易经典诗词名句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白居易的诗富有韵味,雅俗共赏,连普通老太太也能听懂,流传甚广...

《秋夕》杜牧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归去来兮辞》——鲜于枢

鲜于枢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帖属于经典行草作品!...

34 春夜喜雨-- 杜甫

春夜喜雨。是诗圣杜甫的诗叫《春夜喜雨》。当年杜甫在陕西的时候,老天好久好久都没下过雨,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大家没有东西吃,只好都离开了这个地方。杜甫走了好远的路,来到了四川成都,建了一个草堂,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