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宫门深似海,甄嬛传女子代表团亲测海水之深与海上生存之道
你别说,前阵子闲着没事儿,翻翻家里那本老县志,忽然想起《甄嬛传》里的一句话——“一入宫门深似海”。要我说啊,这句老话估计十有八九人都听过,尤其甄嬛要进宫那会儿,她妈在门口哭得眼泪汪汪,千叮咛万嘱咐,这一句说出口,那场景,咱光看着都心里发酸。
可你知道么,这话的老本行其实是“侯门一入深如海”,原版出自唐代那位崔郊的《赠去婢》。诗是这么写的: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你看,这“公子王孙”,说白了就是权贵家的那些个少爷,晚上点灯都拿金豆子的主儿;“绿珠”呢,是个比喻,说的是美貌的女子,被迫离开了相爱的人。写这诗的时候,崔郊心里憋着事儿——他姑姑家那丫鬟,和他俩情投意合,结果偏偏被卖给官老爷了。后来寒食节巧遇,满腔苦水化成诗。这么一写,谁看了都得心疼——姑娘一入豪门,往后老情人说见就见不着了。
不过,说来也巧,那买姑娘的大官于頔还挺有人性,看到崔郊的诗,索性成全了俩人,让丫鬟回到崔郊身边。这事儿,后来在唐朝的文人圈都传成一段佳话。
可不是嘛,这“侯门一入深如海”,一听就让人心头一颤,后来慢慢地,咱们就有了如今的这句——“一入宫门深似海”。这进宫啊,可比进个官府大门还难百倍。妃子、宫女,只要进了那扇黑漆宫门,大多数人这辈子就得当“皇帝的人”,和外头的家乡、亲人一刀两断,真是石沉大海,说不定一辈子都见不上了。
后宫真有那么可怕吗?
你可能想问:那清朝的后宫,到底多深、多难逃呢?我跟你讲,那可真不是盖的。清朝基本三年选一次秀女,八旗出身,13到16岁的小姑娘都得参加。想躲?没门!就算第一届没轮上,下一轮还得去。皇上先挑,挑剩下的才给别的官员、王爷分。那些姑娘,一个个心里估计都在打鼓:到底是命好进了高门,还是往后一辈子漂在宫里的苦水里?
说白了,进了宫门,在这个“海”里如鱼得水的,那是极少数。多数嫔妃,孤零零守着空房,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更惨的,没熬几年就被宫斗的巨浪卷走,连个水花都不起。你看看甄嬛,哪怕一时失势,也得装死吃“七日还魂散”,改头换面才能图个自由。唉,宫里的规矩,比老北京胡同还绕呢!
宫女的苦水,你想不到
可别光看到妃子的风光,宫女们的日子更难熬。虽说清朝规定年纪到了一定岁数可以出宫,还能回头嫁人过日子(注:一般清宫宫女25岁后可以放出宫),但又有几个能熬到那时候?想想《甄嬛传》里那几个小可怜,谁要是不小心站错了队、说错了话,分分钟就像小船翻了,消失在茫茫大海里。福子被华妃打进井里、宝鹊被乱棍打死、菊青被毒害……这些姑娘,明明才多大点岁数,却一个比一个惨。
要我说啊,这“一入宫门深似海”,真不是说着玩的。后宫里的勾心斗角、规则门道,比咱平常人家的生活难多了。甄嬛、宜修、华妃们,每个人都得学会游泳——不会,还真得被活活淹死。
说到底啊,历史这东西,就跟咱家巷口的老故事似的,越品越有味道。下回你要想听听清朝宫里的八卦、秀女们的生存技巧,记得再来找我——咱慢慢唠!
---
更多有意思的《甄嬛传》冷知识,下次咱聊聊宫里那一堆“红蓝黄旗”都代表啥,还有清宫娘娘们到底算不算高薪职业。
关注我,跟着我逛一逛历史老巷子,下回见!